這是一段很有歷史的故事、、、
本校所在地區,在明代便有西班牙人、荷蘭人、少數漢人足跡所至,明鄭降清後改屬於大基隆的獅球嶺,是平埔族聚居地區,山坡地多於平地,漢人移民並不多,爾後歷經移民變亂、清法戰爭、清日戰爭,獅球嶺和紅淡山戰略要衝的地位突顯本地的重要性,清末已是不可言喻,在台灣割日之前不但台灣建省,本校所在地區也改隸基隆廳基隆堡獅球嶺庄、新店街、後井仔街、和興頭街,也就是說,從1682年(康熙22年)至1865年(光緒21年)的二百餘年,基隆的發展重心,已經從社寮島(和平島)和大沙灣(中正國宅)轉移到現在的旭川河二岸,也就是本校所在的附近。
1895年,台灣進入日治時代,日本人將基隆設定為煤礦和木材的轉運港,於1899年開始五期共45年的基隆港築港計劃,有計劃的將基隆港的港灣和河流截彎取直,其中四大水系的石硬港(南榮河)和蚵殼港(西定河)整併在本區匯合經旭川運河出海,所以本校校地因原屬河川和濱海沙土填海而成,故地形平坦卻沙質土鬆軟,又因臨於陂地,泉水不乏。
日治時代,本校所在地區隨行政區域改變幾經更改,大正年間屬台北州基隆郡基隆街基隆大字新店、後井仔、和興頭(文昌里、同風里、明德里)和基隆街獅球嶺大字,1931年(昭和6年)後,改為台北州基隆市,本校學區位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分屬旭町、高砂町、崛川町。
國府遷台後,本地區合併成立於基隆市第三區轄下,旋改稱仁愛區。區以下編制為三十三里,後又將本校所在地區再予細分為文昌里(原屬旭町)、同風里、明德里(原屬高砂町)、獅球里、兆連里、書院里、朝棟里、光華里、文安里(原屬崛川町)。
本校設立於1941年(昭和16年,民國30年)4月1日,原為基隆市壽國民學校曙分教場(信義國小分校),國府遷台後,為因應市區人口不斷增加,原有仁愛、信義、南榮、安樂等校學生數日趨於飽和,1958年(民國47年)9月,本校奉准獨立建校,命名為「基隆市仁愛區成功國民學校」,是為本校創校的伊始。
1968年(民國57年)8月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本校奉令改為「基隆市仁愛區成功國民小學」。
1979年(民國68年),劉鏡如校長創立幼稚園,並開始著手設計興建學生活動中心。
1981年(民國70年)改建光一路校門。
1986年(民國75年)5月,在劉鏡如和林錦梅二位校長的努力下,學生活動中心完全竣工,內設有圖書館、音樂廳、體育館和屋頂溜冰場等。
本校為藝文傳統名校,建校以來,在語文、繪畫、舞蹈和音樂等多方面屢獲佳績,尤其在歷年的各項音樂活動和比賽中表現殊優,市政府有鑒於此,在音樂督學許子義先生和林錦梅校長的籌劃下,依據教育部培植音樂優秀人才的政策,在1990年(民國79年)7月設立音樂資優班。
本校自陳素香校長開始進行為期三期的校舍改建,2000年(民國89年)和2001年(民國90年)先後完成現今的教學大樓,2006年(民國95年)完成現在的行政大樓、幼兒園、專科大樓和多功能船型屋,使原有校舍煥然一新。